9月20日下午,第四十六期“邺架轩读书沙龙”在邺架轩阅读体验书店及线上直播平台同步举行。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白惠元副教授与中国作协创研部副研究员、辽宁作协特聘签约作家刘诗宇围绕《英雄变格:孙悟空与现代中国的自我超越》(简称《英雄变格》)一书展开对谈,就写作源起、孙悟空形象在现代中国视阈下的嬗变等进行交流。永利官网国家老员工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邓耿担任主持。

嘉宾白惠元(左)与刘诗宇(右)对谈
白惠元首先介绍了写作背景与此次对谈的时代契机。由近期《黑神话:悟空》游戏为切入,讨论了孙悟空形象的二元困境,回溯《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悟空传》《大话西游》《西游记》《大闹天空》等不同媒介作品所刻画的孙悟空形象,提出几经嬗变的孙悟空形象不仅揭示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求变,还展现了一代代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人的心理境遇与精神面貌。

嘉宾白惠元发言
刘诗宇重点阐释了《黑神话:悟空》对当今社会造成的影响,指出其将在文化生产史、文化传播史中占据重要地位。他也感慨在中国文学史上寻找一位像孙悟空般让人印象深刻、值得反复回忆且能够套用到任何一个时代的主流价值上的形象,是十分困难的,这也正体现了《英雄变格》的价值所在。

嘉宾刘诗宇发言
白惠元和刘诗宇还就亚文化、二次元民族主义、实景的政治、崔嵬式庆典等相关问题展开讨论。与此同时,白惠元强调《英雄变格》为理解孙悟空形象演变提供了某种可能,并不代表阅读《西游记》的正典入口。孙悟空作为触媒,重要的是激发读者思考“自己是谁”的问题。

主持人邓耿与对谈嘉宾
活动现场气氛活跃,听众就是否存在超越时代的《西游记》片段、《西游记》对世界文化的影响以及孙悟空是否只代表年青群体等话题与嘉宾展开探讨与交流。
嘉宾介绍
白惠元,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编剧,中国现代文学馆特邀研究员,北京市广播电视与网络视听青年创新人才,北京市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当代文学、大众文化研究、戏剧与影视批评。发表论文数十篇,部分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曾获第十三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第五届中国文艺评论优秀作品奖、北京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奖等。
刘诗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副研究员,辽宁省作家协会特聘签约作家。曾获《当代作家评论》2023年度优秀论文奖,评论集《边界内外的凝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笔记》入选“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2020年卷,小说《阿梅的故事》于2015年获台湾师范大学“红楼现代文学奖”小说组首奖,电影剧本《一顶军帽》《夜市》分别入选第八、九届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扶持青年优秀电影剧作计划”。
主题书简介
谁是孙悟空?
答案似乎并不简单。无论是童年的美好偶像、成年的情怀寄托,抑或中年疲惫生活里的英雄梦想,每一代读者或观众在面对孙悟空的形象时,总能召唤出自己那个时代独特的情感立场,孙悟空也由此成为当代中国最大的IP之一,可以极大程度地激起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悟空的故事,是地道的中国故事,孙悟空已从古典名著中走来,闯入现代,构成了内在于中国的当代问题。
青年学者白惠元,聚焦于孙悟空这一文学形象,在现代中国视阈下的嬗变,从孙悟空自身的“变”投射于孙悟空形象在不同年代的“变”,进而揭示出现代中国的求变以及一代代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人的心理境遇与精神面貌,写就了《英雄变格:孙悟空与现代中国的自我超越》。正如著名学者戴锦华评价:“白惠元这本专著便似乎是在转动密室,展露并探究这个千变万化、千奇百怪的形象内里的文化记忆与社会机制。在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之间,在形象学与幽灵学之间,在记忆与现实之间,在人与后人之间,展开一次摇曳生姿的文学之旅,亦是追问与苦思的历程。”